“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”背后的“博雅”
日期:2023-06-25 09:52:40 / 人气:215

“鼠头鸭脖”事件,无非是江湖中的技术和努力。
6月5日至8日,绝味食品(603517)股价持续下跌,8日收于37.33元/股,跌幅3.86%。
随着“绝味鸭脖股价下跌”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首,绝味鸭脖成为深受“鼠头鸭脖”事件影响的“鼠头伤股”之首。
来源:雪球
与食之无味的“四连跌”不同,6月7日,股价一度上涨超6%,而同在a股市场的黄截至8日收盘微跌0.18%。
同样是卖鸭脖。为什么食之无味的市场人气在短期冲击下如此脆弱?
即使官方回应与事件无关,也依然难以挽救股价。还有一位网友直言:不怪鼠头,关键是烂了,没有像样的反弹。鼠标说压力大。
《零售商业金融》认为,“鼠头鸭脖”事件无非是江湖中的技术和苦练。千亿级卤制品消费市场大而散,行业整体竞争激烈。但由于头部公司集体业绩“滑铁卢”,消费需求放缓,投资者已对其未来增长持悲观态度。
逆势扩张门店,陷入利润困境。
一年来,浓香型企业似乎集体陷入沼泽,净利润下滑严重却又“力不从心”。
为什么从门店数量和门店辐射水平来看,美味2022年收入增加了,利润却直线下降?
绝味食品2022年年报显示,2022年,公司实现营收66.23亿元,同比增长1.13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.33亿元,同比下降76.29%。
来源:绝味食品2022年年报
显然,美味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差的成绩单,业绩下滑也导致了资本市场的冷遇。其不断下跌的股价引起了投资者和业界的关注,较历史高股价缩水超过60%。
纵观过去一年,绝味食品股价的下跌,逃不过上述事件的影响,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其业绩困境。
对于业绩大幅下滑,无味食品的业绩预告主要归因于疫情、成本上升等因素。此外,无味食品还加大了对加盟商的支持力度,导致销售费用大幅增加。
数据来源:绝味食品2022年度业绩预告
《零售商业金融》认为,如果疫情的影响是整个行业的客观不利因素,那么其利润下滑的最大原因就是逆势开店。
中国卤菜市场大而散,准入门槛低,集中度低。仍然没有头部企业在赛道上有绝对的话语权。而很多卤制食品尤其是餐桌卤制食品的经营者,大多是个体工商户,通过“路边摊”、“情侣店”经营,经营规模较小。
《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》数据显示,卤菜前五大品牌的市场份额只有20%左右,其中,无味美食占8.6%,周黑鸭占4.6%,晏子百味鸡占3%,黄占2.8%,九九鸭占1.3%。
或许是出于对市场份额的焦虑,近年来绝味试图通过扩张门店来扩大规模优势。
从门店数量来看,2022年、等品牌的开店速度放缓,黄甚至减少了门店数量,但绝味鸭脖这两年的净门店数量基本持平。
目前全国门店数量已经超过10000家,盲目乐观2021年的亮点会延续到2022年。它想通过低成本加速跑马圈地来抢占市场份额,但事与愿违。
来源:绝味食品2022年半年报
在门店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,食之无味的加盟控制也受到了市场的质疑,不仅拿不到规模红利,还增加了加盟商的推广营销费用,从而拖累了整体利润。
对于未来的发展,相比及时止损,绝味为了业绩增长还是选择了扩张门店的老路。
在今年5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,绝味食品董事长戴文君表示,今年将保持门店扩张步伐,在国内布局消费复苏更有韧性的城市和地区,并加快海外市场。根据食之无味的计划,今年将加快开店步伐,鼓励一二线城市的高潜力店和中心店。
客观来说,单纯的扩大门店数量来弥补营收的下降,是一种简单而盲目的处理复杂商业问题的方式。扩张门店的前提是要有盈利的、可复制的单店模式,消费需求有巨大的增量空间,否则继续扩张无助于业绩提升。
口碑下滑,一次次涨价。
事实上,为了增加市场份额,2022年绝味食品逆势开店的同时也加大了小店的布局,在下沉市场推出中小型副食店加入翻牌计划。
在大部分加盟商和少数直营加盟商的模式下,无味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开始良莠不齐,进一步影响了品牌信誉度。
坚持2019年前“不加盟”的周黑鸭,在品牌满意度上遥遥领先于所有浓香型品牌。
绝味虽然在门店数量上碾压周黑鸭,但在产品满意度上被赶超,处于中下游。
数据来源:中国餐饮品类及品牌发展报告2021。
正如绝味在其官网加盟模式中所标榜的,加盟商在总部的指导下可以“坐地当甩手掌柜”,但殊不知,业绩也可能因为口碑和满意度下降而被对手“甩开”。
来源:绝味食品官网
在口碑下滑的同时,由于利润的压力,无味客的客单价也在提高。
据媒体报道,2022年,绝味两次提价,部分产品年初提价5%;年中再次提价,鸭爪、鱿鱼、鸡爪等畅销品平均提价7%~10%。
卤味本身制作门槛不高,不同于正餐,属于休闲零食的范畴。绝味作为亲民食品的代表,价格越来越不“亲民”。
卤制品一般不作为主食,可替代性也高。由于一再涨价,消费者并不买账。
除了公开涨价,绝味还被曝出通过其他方式暗中“涨价”。据网友反映,绝味鸭脖的称重服务存在大量猫腻,“总是多称”,存在“加秤”现象。
对此,绝味专卖店甚至贴出了加秤举报的奖励活动,表示这种现象并不少见。
来源:小红书
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,网友们在分享真实经历的同时,也纷纷吐槽“加秤是一种美味的传统”,更有网友表示:“公司内部多加秤培训,引导更多努力,增加营业额”。
来源:小红书
红饭大数据显示,卤味产品人均消费在35元及以下的品牌数量高达76.4%,而人均消费在35元以上的品牌数量仅为23.6%。
可以看出,卤味品牌竞争的人均消费价格区间相对集中,主打性价比的卤味品牌属于市场主流,对单价较高的无味鸭脖并不友好。
只有整体价值优于竞争对手,才称得上物美价廉。当美味的鸭脖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廉价的产品和服务时,自然就失去了人气。
竞争加剧,创新不足。
业绩下滑,内忧外患,作为卢伟传统头部品牌的独特味道,不得不面对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卢伟新品牌,如、卢伟觉醒、大热的丁等。
卢伟的这些新势力受到资本的青睐。成立仅一年的路威觉醒获得5000万元A轮融资。
与传统的浓香型三巨头相比,新兴的浓香型品牌更擅长品牌营销和概念建设。他们在玩营销和IP的同时,也细分了之前低门槛的浓香赛道,尤其是在浓香口味上,极大的引起了消费者的好奇心。
在食品创新和口味研发方面,口味似乎保持不变。
“产品都是那些。所谓的尝鲜,原来是薯片,相当于只是换了腌制的食材。”一位消费者说。
来源:饿了么?APP截图
产品研发没有突破,营销能力比不上新兴品牌,频繁提价。年轻人不喜欢美味鸭脖的原因显而易见。
2023年一季报显示,一季度无味食品营收净利润出现反弹,但净利润仍未恢复到2021年同期水平。
绝味希望从“稳而远之”到“韧性增长”,依靠消费复苏,短期内可能会逆转,但长期来看,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力。
在业内看来,卤菜行业门槛低。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新兴品牌的不断增加,鸭制品等卤制食品缺乏差异化保护,在激烈的竞争和不利的环境下,无味食品的产量必然下降。
据北京商报今日消息,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表示,在卤味品类和自有品牌已经发展到天花板的情况下,无味食品的业绩增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。
鸭产品多年没有创新升级的空间,企业营收和利润下调是必然的。随着消费场景的消失,消费疲劳等因素叠加,食之无味未来的业绩增长可能会越来越难。
很明显,正因为门店数量是最好的,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,我们要通过激烈的战斗来突破重围。"
作者:鹿鼎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国家防总在内蒙古等10个省份维持...07-10
-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 中华人...07-10
-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、副...07-10
- 微记时政,谱写“强富美”新篇章...07-10